您好,欢迎您进入教学教研成果网!
网站公告:

教育资讯

“一带一路”中民族教育的开放式发展:显著成效与路径构建

发布时间:2023-10-20 10:25:04  浏览量:

古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古国积极主动开发的一条对外开放交流之路,在推动沿线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起到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弘扬丝路精神,2013年9月与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实施开放式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推进了全球化背景下沿线国家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总结其中的成绩,反思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对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有深远意义。

“一带一路”中民族教育开放式发展的显著成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教育开放式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得到显著加强。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水平。因此,为了有效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开放式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进而有效推进了当地师资数量的快速补充。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聘请到外籍教师76 人,其中长聘外籍教师8人,短聘外籍教师26人,比以往有了大幅度改进。2021 年8月,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共有156.77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8.8%,比2010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族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宁夏大学文学院白玉波博士先后到埃及和南苏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阿拉伯国家先进文化,充实了课堂内容,同时极大提升了对外交往能力。另外,在民族地区民族学校师资队伍的性别、年龄、职称和学历等结构中,女性比例偏低、年龄老化、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少和学历偏低等问题得到初步扭转,各类教师专业结构有明显改善。

第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培养是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民族教育继往开来的关键。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民族地区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落实各级各类民族人才培养任务。包括:选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深造的各个层次级别的人才。如,2016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文件,提出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到2020年选送和培养150名阿拉伯语复合型人才。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马来西亚大学签订协议,利用寒暑假将银川九中学生和宁夏师范学院、银川能源学院学生送到英迪国际大学进行研学访学活动,有效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被吸引到中国进行本科以上层次学历的教育。各级各类留学教育的迅速推进, 有效扩大了民族地区的国际影响力。2017年,仅陕西省就收受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6000余名,占全省留学生总数的54%,目前已连续3年超过全省留学生总数的50%。2018年,共有196个国家的49万余名留学生在国内31个省区市的1000多所高校就读,其中近1/3是为学历教育而来的。

第三,科学研究水平得到极大提高。2014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制定了《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提出开展“国内外民族教育政策法规的比较研究”,积极借鉴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推进我国民族教育开放式发展。在这一思想理论指导下,民族教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最明显的是民族教育开放式发展基本理论体系成型,出版了《教育大辞典》(民族教育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第一、二、三、四卷。

第四,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教育具有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既包括基础教育通过培养大量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功能;也包括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推进经济产业升级发展,服务国家国际重大战略需要,推进世界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功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形势,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和关键作用。2022年11月,卡塔尔世界杯前期,宁夏大学孙兆军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经11年研制的草坪节水灌溉技术在足球场地的绿化、保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得到广泛推广利用,大大提高了民族地区教育的美誉度。

第五,各类办学机构得到迅速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民族地区高校在沿线国家普遍开设了孔子学院。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在沿线国家共开设134所孔子学院和130家孔子课堂,其中相当部分由民族地区高校在政府指导下自行设立。同时,也有一些高水平大学在国外增设教育组织,例如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西藏大学筹建的尼泊尔特里布汶大学等。跨境大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联盟的兴起。这些教育机构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传播等方式,让沿线国家更好了解中国情况,也有效增强了各国人民的感情。

目前民族教育对外开放发展问题及原因

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符合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教育发展要求。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在知识信息化社会中不善于学习先进思想理念,不注重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习惯于以惯性思维应付日常杂务,导致其因循守旧,以经验主义为出发点,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看待对外开放交流。一些人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过多的人才交流将影响对国内形势的积极评价,影响国内安全,也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民族地区留学教育对象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差异本身很大,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吸引到的教育对象必然是文化差异较大的沿线国家的学生,这给国内外学生包容理解、融合发展带来一定困难,甚至在某些方面产生文化冲突。特别是沿线不少国家的道德、法治文化内容特质与国内存在差异性,不少留学生对中国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规定了解并不透彻,习惯于以其本国文化经验和做法与中国学生交往,这些制度经验上的差别一定程度导致违法违规事情的出现。当然, 民族地区留学教育对象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有政府管理弱化、入学门槛过低、培养院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方面的原因。

语言障碍是影响民族教育对外开放交流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国内熟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人才极其短缺。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有40余种,非官方语言更是不计其数,而国内高校外语专业总数仅有20余种,严重影响到各类小语种人才培养,也严重制约了沿线国家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2012 年之前,来华留学生中一半以上是为了学习汉语。2016年之后,仍有1/3以上留学生来华的目的是学习汉语。这一方面是沿线国家对外汉语教学教师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留学生汉语学习需要。另一方面是沿线国家留学生无法找到数量充足、质量高的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进而影响了其汉语水平的提升。语言问题不仅会阻碍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还会影响其与东道国的有效交往。汉语能力和水平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主动融入华人世界的能力、意愿和融入程度。

社会的开放包容程度是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潜在因素。教育始终处于社会大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民族教育的开放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教育政策的时间相对比较短,社会经验不足,政府整体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民族教育开放式发展路径建构

第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推进广大民众、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积极心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中。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学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不断读书学习的良好风气,特别是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养成自觉学习政治、学习政策、学习文化的习惯, 在学习中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正确认识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要将广大干部职工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繁忙杂务中释放出来,静心进行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形势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社会发展上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正面宣传教育,逐渐消除部分干部民众对东南亚、特别是非洲地区留学生的消极心理和误解。

第二,建立健全留学生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奖学金制度、积极有效吸引高质量留学生群体来华深造,进而在源头上不断实现沿线国家留学生质量的持续改进。对质量高、能力水平特别高的留学生实行全额奖学金,对基本达到留学生申请条件的学生实行半额奖学金。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留学生培养机构都要建立起严格的留学生学业质量检测机制,避免思想道德有问题、知识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的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第三,加强语言能力培养。语言能力是影响对外开放教育的关键因素,为此,根据留学教育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积极有效措施,大力培养小语种人才。这里既需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主动申请增设小语种专业,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审核允许其招生。对于条件不成熟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有设置小语种专业的能力,开设相应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汉语言能力。这里既要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高质量对外汉语教材,提升教材的文化影响力,也要将大量年轻优秀教师组织到沿线国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为留学生与国内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制定和落实留学生与国内学生隔离分住制度,既有利于各民族风俗习惯独立保护和传承,也可以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校园安全管理。但是,过度细致和严格的分离制度,也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可尝试在同一校园内也可以进行相邻楼宇试点住宿工作。

(作者王安全,系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作者:王安全